《十八洞村》:精准扶贫对中国梦意味着什么

有着世外桃源般美丽的湘西边地十八洞村,因交通闭塞与世隔绝、自然禀赋先天不足、农民观念陈旧落后,成为极度贫困的村庄。据统计,2013年村里人均纯收入1668元,仅为当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75%。在社会各界支持下,仅用3年多时间,十八洞村人均纯收入就达到了8313元,2017年2月宣布成功脱贫摘帽,成为全国精准扶贫的典型。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将这一奇迹拍成电影《十八洞村》,以其特有的电影语言和魅力,让观众看懂并理解了“精准扶贫”对于一个走向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民族意味着什么。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提出了“精准扶贫”概念。影片通过主人公——退伍军人杨英俊及杨家兄弟在脱贫过程中凭借不服输、不认命的精神,立志、立身、立行,解决了地少人多的矛盾,既改变了自己的境遇,又改变了山民们的精神面貌,真正做回了“农民的样子”。

通过影片,我们再一次深深理解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认识到坚守土地的人不应该贫困。电影从“精准扶贫”切入,表达了农民不忍心看着田地荒掉的深深忧虑。杨英俊退伍时本可以去当工人,因为爱土地而回乡种地,但种了几十年却种成了贫困户,这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形象。他被识别为“贫困户”时,觉得拖国家后腿是一种耻辱,会被战友耻笑,于是带领乡亲们上演了一场当代的“愚公移山”。电影里有这样一句话:“我们依然要种地,但我们不当贫困户,我们要当种地的‘土豪’。”影片很好地契合了精准扶贫的根本要义——让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过上富裕生活的同时,还要留住乡愁、呵护土地,保住绿水青山。

在走向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上,我们始终能看到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电影主人公以党员的情怀身先士卒,带领乡亲们战斗在脱贫一线令人感动,也让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活跃着的党员干部们感动,他们深刻理解农民对美好生活有着怎样的热切向往,并愿意全身心地投入进去。这让人们看懂了中国的脱贫减贫成就之所以堪称奇迹,就是因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以卓越的远见和力度推进脱贫攻坚这一伟大进程。

主旋律文艺作品,同样要尊重创作规律,不能因题材正确而直奔主题,放弃对艺术的追求。电影《十八洞村》的成功,在于不因抓住“精准扶贫”这个好题材而懈怠和粗疏。为了更好展示大时代背景下贫困人群的物质精神生活,特别是他们内心世界的波澜和转变,揭示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的一场重大变革,主创者在主题挖掘、立意确立、故事编织、演员选择等方面都精准用力,因而有着风格淡雅、情感含蓄的独特美感。尤其是电影所传达的已经不只是狭义上的“十八洞村”,而是一种精神象征,彰显了整个国家摆脱贫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念。

党的十九大吹响了新征程的号角,也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十八洞村》的创作实践再一次证明,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只要创作者扎进生活土壤,就一定能获得丰富的创作灵感和艺术滋养,书写出更多更好的彰显中国奇迹的作品。(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标签: 十八洞村 电影

阅读:0

加载更多
关于本网 广告服务 合作伙伴 人员招聘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人员查询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