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北京航天城迎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即将返回地球的好消息。8时30分许,北京空间信息传输中心的任务大厅中,科技人员们正在密切关注着各分系统任务状态,反复检查运行情况,为飞船返回提供天基测控和数据中继服务。
大厅屏幕上显示,飞船内的3位航天员严阵以待,他们时而调整身姿,时而与地面确认技术状态,一切工作流畅顺利、井然有序。
在轨6个月期间,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始终与地面保持着全天候清晰稳定的通信链路,这背后,是“天链”中继卫星系统和“天路人”24小时不间断的陪伴和守护。
北京空间信息传输中心科技人员为神舟十三号飞船返回提供天基测控和数据中继服务。 李源龙 摄
总体岗位上,工程师郑勇辉神情严肃,紧盯链路传输状态。总体岗位是该中心各系统的牵头岗位,不仅负责拟制各类技术实施方案,还有组织各系统进行联试联调等各项工作,是中心内部最熟悉任务状态的岗位。
作为神舟十三号通信链路的型号负责人,郑勇辉见证了中心广大科技人员半年来的艰辛奋斗,他不禁感慨:“从发射入轨、出舱活动、天地通话到太空授课,这6个月间,我们不断见证着神舟十三号乘组在太空刷新中国高度。”
“发动机点火!返回制动开始!”9时08分许,随着大屏幕上闪出一道耀眼光芒,飞船的速度逐渐减缓,这意味着搭载着3位航天员的返回舱即将驶回地球家园。
“太空出差”六个月,刷新了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时长的纪录,也同样给中继卫星系统带来了新的挑战。
“面对天基测控与数据中继任务越来越密集、保障时间越来越长的实际,我们也一直在探寻能力提升的方法路子。”该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几个月来,他们持续开展“每周一题”活动,每周利用半天时间召集专家骨干,围绕“如何提升卫星资源使用效益”等重难点问题开展研究讨论。
据了解,目前“每周一题”活动已形成多项成果,正在该中心组织的模拟演练中验证效果,后续将正式投入实际应用。“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中继卫星系统也没有放慢前进的脚步。”该负责人如是说。
9时56分,返回舱平安降落在东风着陆场,大家激动地鼓起了掌,但随即又将目光放到了天链二号01星的数据传输链路图上。
神舟十三号飞船返回地面时,北京空间信息传输中心任务大厅现场。 李源龙 摄
在着陆场搜救期间,天链二号01星再次发挥自身的双天线优势,建立与着陆场通信直升机的前返向链路,实现着陆现场与北京方向的跨场区通信。直升机飞行过程中,卫星根据直升机位置视情调整天线角度,确保画面传输实时稳定可靠,大大提高了搜救回收的效率。
“01感觉良好!”“02感觉良好!”“03感觉良好!”听到熟悉的“感觉良好”,大厅内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6个月、180多天、4千多个小时……一切艰辛付出,都在此刻化成了心中的幸福感和荣誉感。”人群中,该中心总工程师单长胜难掩心中激动地说。
本网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注:凡注明“来源:XXX(非西部融媒 www.xiburongmei.com)”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651292478@qq.com】
阅读:0
必看
18 / 09月
28 / 12月
29 / 06月
26 / 07月
24 / 08月
22 / 10月
23 / 05月
25 / 06月
21 / 06月
27 / 10月
22 / 03月
30 / 11月
头条
标签
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