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良医”让三十二件革命文物再现历史原貌

  5月13日,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与延安革命纪念馆联合举办了延安革命纪念馆文物修复完成移交仪式。本次修复的32件文物是延安革命纪念馆迎接建党100周年专题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谢子长使用过的眼镜、西北人民解放军一年辉煌战绩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土地证书、生产运动应战书等,一级文物1件,二级文物4件,三级文物6件。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对比、整理后,部分已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展出。

  延安革命纪念馆保管部主任任红说:“这次修复和以往有很大的差别,之前主要注重纸质文物的修复,这次有木质制品和金属器物等。省文保院根据文物的不同材质分为纸质文物修复组、木器修复组、金属器修复组、有机玻璃修复组等多个修复团队,对文物进行了系统修复。”

  在移交仪式上,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马琳燕研究员代表革命文物修复项目组介绍了这批革命文物修复保护的实施情况和相关资料。这次修复32件革命文物的过程中,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在深入挖掘研究这批革命文物的时代背景和红色文化内涵后,以毛泽东题词“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红一方面军长征时使用过的油印机、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证书等文物为切入点开展党史教育。院党总支书记范桂强讲述了文物背后动人的故事。项目组精心组织,充分论证,开展了一系列科学修复,并加以详细记录,圆满完成了这批文物的保护修复和预防性保护,保护效果和资料受到了延安革命纪念馆的高度认可和肯定。

9088808_d4374c14-30e0-427f-8a58-7a6f8468c60a.jpg

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文物修复。

9088808_1f39a55d-d3b8-40f0-aa9d-77bac8e1e634.jpg

革命文物移交仪式。照片均由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提供

  先进设备和专业人员为修复革命文物提供保障

  文物是历史的载体。在延安革命纪念馆收藏着3.6万余件珍贵的革命文物,多年来,已分46批修复文物1.64万余件。

  文物之所以珍贵,是因为文物资源不可复制。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马琳燕研究员是文物修复工作中的一名老兵,在全国古迹遗址保护行业内赫赫有名,是国内一些重大文物古迹保护项目的负责人。这次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委派马琳燕作为项目负责人,修复这32件革命文物,可见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对这次工作的重视。6月9日,马琳燕在接受采访时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在博物馆内的文物还是库房里的文物,多少都会出现破损待修复的情况。如果把这些待修复的文物比作‘病人’的话,那么能够让文物重新焕发生命力的修复师就是名副其实的‘医生’了。”正是有了这一批“巧手良医”,延安革命纪念馆珍藏的32件革命文物经过修复,昔日风采再现。其中,经过修复的红一方面军长征时使用过的油印机,当年的油墨痕迹清晰可见。

  文物修复中文物一旦受损便无法再生,这是文物特有的属性,因此修复文物必须有强大的技术实力和硬件配备。在我省就有这样一家实力雄厚的文物修复机构——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成立于1989年,原名陕西省文物保护技术中心,是国内成立较早、规模较大、门类较全的省级文物科技保护专业机构,隶属陕西省文物局。1994年5月,更名为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2010年12月,更名为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是“砖石质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依托单位、科技部唯一的“文物保护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集文物的科学研究、保护修复、鉴定鉴赏、遗产调查研究于一体,是陕西实力最强、国内行业领先的专业文物保护科研机构。建筑面积达1万平方米的文物科技大厦,共建有扫描离子色谱、X荧光、显微镜、石质文物保护、文物数字化、文物环境检测数据、石质文物清洗技术、化学、生物、物理共10个实验室,以及陶器、丝绸、金属、壁画、泥塑、木质文物、石质文物、纸质文物和杂项等十数个专项修复室。同时还配备了一整套对文物进行分析研究的现代化仪器设备,包括扫描电镜、多功能X衍射仪、微区X射线荧光分析显微镜、激光拉曼光谱分析仪、LIBS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显微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连用仪、X光断层摄影扫描(X光CT)、三维扫描仪、热释光仪、砖石力学试验机等,这些设备的系统性与配套性在国内具有领先地位,可满足对文物保护和修复前的科技鉴定、探测、诊断及分析研究。

  先进的专业设备为文物修复前期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但文物修复必须通过手工作业来完成,拥有专业技术的文物修复人员是文物修复成功与否的关键。大历史,小工匠,择一事,终一生。文物修复师上班的环境,工作的对象都极为特殊,他们用自己的双手让残破损毁的文物重新焕发生机,让人们跨越时空的长河,通过文物触碰先人的历史。在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的文物修复队伍里,从材料科学到美术专业横跨多学科的文物修复师们协同合作,将一件件受损的文物还原历史本真。

9088808_e6372e86-629b-4e45-b79f-e3abd55cdc36.jpg

9088808_ceb15d27-49be-4e28-93a4-019dca5ff679.jpg

修复后

  在党史学习中提升修复革命文物工作动力

  本次修复的32件文物是延安革命纪念馆迎接建党100周年专题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较以往而言时间更紧、种类更多、任务更重。延安革命纪念馆暂定于6月中旬在“延安革命史”和“不忘来时路”展览中将其展出。及时而保证质量地完成这批革命文物的修复成为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的重点工作之一。院党总支书记范桂强曾经在部队从事时政课教学工作,在接到这批革命文物的修复任务后,他专门为修复项目组工作人员讲述了这批文物所承载的革命历史故事。项目组工作人员了解党历尽艰辛的革命斗争后深受感动,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对待这次革命文物修复工作。26岁的叶雨萌和年轻的修复师陈俊都放弃了假期,在修复工作室时常加班到深夜。

  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还将最为先进的纸质文物修复技术运用到这批革命文物的修复之中。“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题词是延安革命纪念馆珍藏的一件珍贵的革命文物, 这件作品是毛泽东同志1951年为南方革命老区人民的题词,也是本次所修复的革命文物之一。“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这幅题词送来修复时,已经患上了折条病,部分纸张开裂严重。折条病是纸质文物在长期保存中多发的一种文物疾病,古旧字画画心长期在空气中被氧化腐蚀后呈现酸性,并且发生累积,改变了画心纸张原有的性质,从而会持续地发生折条病。国内修复折条病的惯用方法是通过使用胶矾水来修复,但胶矾水带来的字画修复后纸张变硬、泛黄、变脆也一直困扰着古旧字画修复界。早在十多年前,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就开始与社会力量合作,开展纸质文物修复技术创新研究。陕西省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研究中心是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和西安纸尚工坊文物保护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共建、协同创新的纸质文物保护修复业务平台。陕西省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研究中心团队由双方技术人员共同组成,形成科学研究、分析检测、保护研究、传统纸质文物修复技艺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团队,涉及材料、生物、艺术、保护、修复等多方向的专业领域,涵盖书画、 碑帖、古籍、 档案文件、 书刊、报纸、地图、图纸八大类纸质文物保护修复。在全国首创的无胶矾水的纸质文物修复技术已经经过多年的时间考验并成为独家拥有的成熟技术。这次在“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这幅题词的修复中成功运用该技术,让这幅曾经鼓励全国人民奋发图强的珍贵文物焕发出昔日风采。

  本次修复的32件文物中,有一台特殊的油印机,这件文物是红一方面军长征时用过的油印机,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发挥了极其特殊的作用,对宣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路线、方针、 政策和革命主张,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这台油印机送来修复时已破损严重,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的技术人员通过对这台油印机的制作材料及制作工艺分析,通过计算机模拟修复技术,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在文物修复师的精心操作下,破损的木质框架、丝网、机箱得到修复,使这台油印机再现了历史风貌。在交接仪式上,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还专门为这台油印机定制了防水、防霉、防震、防火、防虫的五防“保护袋”。

9088808_a90990ca-87f0-4f97-afdc-1838eb88b641.jpg

9088808_5b22f788-a0dc-4a42-9f3f-636e85b63e6e.jpg

修复后

  记者手记

  用初心践行使命

  6月9日中午,骄阳似火,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内的陕西省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研究中心工作室内,室温超过40摄氏度。一群汗水浸透衣服的文物修复师,腼腆地与前来采访的记者打招呼。因为修复文物时对环境有要求,只要有工作,这里的空调就不能开。

  用最传统的煮水染色工艺,也用最先进的纸张材质分析和计算机模拟修复技术,一件件年代久远的纸质文物在这里还原到最为本真的面目。

  5月13日,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院长赵强、副院长马涛将32件经过修复的革命文物移交给延安革命纪念馆,其中包括西北人民解放军一年辉煌战绩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土地证书、生产运动应战书等一批珍贵的纸质文物。这些文物就是在文物修复师们手中得到了最真实的历史还原。

  文物承载着历史,革命文物是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的实物鉴证。讲好历史故事,离不开文物。传承红色基因,革命文物所承载的红色故事历久弥新,修复革命文物是文物修复的一项重要内容。

  1224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40703件(组)可移动革命文物、76家革命纪念馆……陕西革命文物类型齐全、数量众多、序列完整、等级较高、内涵丰富。

  近年来,陕西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修旧如旧、保留原貌,通过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

  一处处旧址讲述坚如磐石的信仰信念,一件件文物彰显历久弥新的初心使命。

  5月20日,延安市召开全市文物保护暨延安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动员大会,延安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正式启动。这是全国唯一的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延安革命纪念馆成立于1950年7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革命纪念馆,馆藏文物3.6万件、历史照片1万余张、图书3万余册。开放有“延安革命史”基本陈列和“铸魂——延安时期从严治党”“伟大长征 辉煌史诗”“强基——延安时期党的组织建设”三个大型专题展览,是一座集收藏、展示、研究、宣传于一体的革命纪念馆,年接待观众近400万人次。

  “红色博物馆、纪念馆作为重要历史人物或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场所,是展示、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重要载体和窗口,承载着中国革命不同时期的革命历史宣传和展示功能。”在延安革命纪念馆馆长茆梅芳看来,红色博物馆、纪念馆是传播红色文化、宣传革命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国防教育的重要阵地。“近年来,延安革命纪念馆坚持依托馆藏资源优势,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不断开拓红色文化传承新途径。”她说。

  讲述革命故事,展示红色历史,这一切,离不开革命文物的本体。

  一群普通的文物修复师,一群“巧手良医”,让32件革命文物再现历史原貌。他们都是普通人,为了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这32件革命文物的修复,有的舍弃了甜蜜的新婚蜜月,有的无法陪伴在刚刚出生的孩子身边,有的无法为即将高考的孩子做上一顿可口的饭菜,他们用初心践行使命。正是有了他们,在延安革命纪念馆近期开展的“延安革命史”和“不忘来时路”的两个展览中,32件革命文物将和游客见面。这两个展览也是延安革命纪念馆为迎接建党100周年举办的专题展览。

  在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采访,记者了解到了院党总支书记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实际工作的具体方法,看到了有序而细致的文物修复工作。因为有了文物修复师们的一次次精心修复,我们的革命文物展示内容才越来越丰富。

  多年来,延安革命纪念馆的文物已分46批修复文物1.64万余件。延安革命纪念馆保管部主任任红说:“这次修复和以往有很大的差别,之前主要注重纸质文物的修复,这次有木质制品和金属器物等,省文保院的多个修复团队,对文物进行了系统修复。”本次共修复革命文物32件,其中一级文物1件、二级文物4件、三级文物6件。


(责任编辑:张若瑛)

标签: 革命文物

阅读:0

加载更多
关于本网 广告服务 合作伙伴 人员招聘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人员查询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