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洋县,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被称为“牧鹮人”。数十年里,他们精心呵护被誉为“东方宝石”的朱鹮,令曾经濒临灭绝的种群“开枝散叶”,从秦岭飞向东亚。
55岁的杜益国是“牧鹮人”之一。1984年4月,朱鹮保护工作人员确认一对朱鹮在洋县溢水镇后坝河村附近的树林筑巢,家住后坝河村的杜益国主动为考察队做向导。之后,他又陪同日本专家考察长达3年之久。从那时起,杜益国便与朱鹮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第一次见到朱鹮就感到很亲切,在当向导的过程中,我从专家那儿知道了许多关于朱鹮的知识,也渐渐熟悉了朱鹮的习性。后来,我被聘为朱鹮观察保护信息员,一有时间就骑车寻找朱鹮的踪迹。”杜益国说,现在只要抬眼看到朱鹮飞过,他就能顺着方向找到朱鹮的巢,近两年他发现朱鹮新巢60多个。
朱鹮建巢的树比较粗壮,鹮巢一般搭建在树的旁枝上。杜益国通常先在树干上系好安全带,然后慢慢接近鹮巢,小心翼翼地为朱鹮戴上环志。目前,他已经为朱鹮佩戴环志100多个,救助受伤朱鹮50余只。
位于洋县北部大山深处的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花园保护站,承担着朱鹮保护区60%、约2.2万公顷的巡护任务。花园保护站的6名工作人员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准备好望远镜、GPS等巡护设备,然后带上方便面和水到各自辖区开展工作。每天8时出发,20时返回,巡护观察30个至50个鹮巢。
“每年3月至7月,朱鹮进入繁殖季节,是我们最忙碌的时候。每个巢、每枚卵、每只鸟,都要心中有数。”花园保护站站长闫佳琪说,为防止蛇、黄鼠狼等动物伤及朱鹮,他们常常给树干上“装”刀片、包铁皮、抹黄油,地面再撒上雄黄粉,树下还得布设尼龙网,以防小朱鹮掉落,确保每一个幼鸟安然无恙。
为给朱鹮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洋县采取恢复天然湿地、封山育林、植树种草、投放鱼苗、改善水质、实施“鹮田一分”项目等措施,使朱鹮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分布范围逐渐扩大。同时,洋县积极开展保护宣传教育,在保护区采取“保护站+信息员+农户”的模式,鼓励群众参与朱鹮保护。
55岁的刘义是朱鹮保护站人工繁育中心饲养部部长。从业30年,他见证了朱鹮种群一天天壮大的过程。谈起朱鹮保护站的成绩,刘义如数家珍:1993年,第一只人工孵化幼鸟破壳而出;1995年,人工饲养朱鹮首次产卵;1996年,一年成功繁育朱鹮11只……目前,刘义累计繁育朱鹮幼鸟200多只。
山岭无言,数字为证。经过不懈努力,陕西朱鹮野外种群数量发展到5000多只,先后向国内外输出朱鹮100多只,种群濒临灭绝的命运得以逆转,朱鹮的成功保护也成为人类拯救濒危野生动物的成功典范。
依托优越的生态环境,洋县先后创建为全国首批“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和“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注册“朱鹮”牌商标6大类50多种,朱鹮生态有机品牌成功进入中国区域品牌价值百强榜。2020年,洋县有机产业产值达12亿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因朱鹮保护而形成的优越环境加速了洋县生态旅游不断升级。今年“五一”假期,洋县累计接待游客46.3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41亿元。
翩翩兮朱鹭,来泛春塘栖绿树。回望朱鹮种群的复壮之路,无数“牧鹮人”默默坚守,他们用行动留住绿水青山,哺育了朱鹮,也换来了金山银山。
本网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注:凡注明“来源:XXX(非西部融媒 www.xiburongmei.com)”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651292478@qq.com】
阅读:0
必看
31 / 07月
07 / 03月
16 / 02月
20 / 02月
12 / 08月
23 / 04月
19 / 08月
10 / 11月
25 / 07月
23 / 07月
12 / 10月
10 / 08月
头条
标签
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