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位于礼泉县东北22公里的九嵕山。渭河北岸,九嵕山上,靠山望水的昭陵开启了唐陵依山而建的先河。登上九嵕山,放眼望去,昭陵呈扇面状向南面东西两翼展开,东西绵延13公里,南北10公里,167座功臣、贵戚的陪葬墓,就分布在昭陵周围60公里的陵园中。举世瞩目的昭陵六骏原放置在昭陵北麓祭坛东西两侧,如今人们游览昭陵时,唯有通过一块石碑上的线刻画略窥其风采。
举世瞩目的昭陵六骏
昭陵六骏是6块骏马青石浮雕石刻,每块石刻宽约2米、高约1.7米。昭陵六骏原型,是李世民在平定天下的征途中先后骑过的6匹战马——“飒露紫”“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李世民在贞观十年兴建昭陵时下诏,将“朕所乘戎马,济朕于难者,刊名镌为真形,置之左右”。石刻所表现的6匹骏马,或奔驰,或挺立,在冰冷的石头上,依然迸发出热气腾腾的生命力。
“六骏”中唯一出现人物的一块石刻,表现的是大将丘行恭为“飒露紫”拔箭的场景。从石刻上可以看出,丘行恭左手抚摸马颈,右手紧紧握住了箭矢,正在准备将这支箭拔出,而“飒露紫”虽然仍在倔强地站立着,却已经无法再抬起四蹄奔跑了。这块石刻虽然看起来静止不动,却仿佛充满了惊险和紧张的气氛,把我们带回到那个喋血拼杀的战场上,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昭陵六骏均为三花马鬃,束结马尾,这是唐代西域战马的显著特征。雕塑的细节,比如马鞍、马镫、缰绳等,都逼真地还原了历史的风采。
遗憾的是,“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騧”两块石刻在1914年被盗卖到国外,现藏于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骏”,先是被搬运到陕西省图书馆,后来在1950年移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至今。如今我们在西安碑林博物馆所看到的“飒露紫”和“拳毛騧”,都是用石膏和水泥制成的复制品。
关于昭陵六骏曾经有过神奇的传说。据说,“安史之乱”时,在决定大唐王朝命运的潼关之战中,忽然飞沙走石,黄旗招展,杀出一支骑兵队,勇猛善战,战马都是千里马,致使叛军仓皇逃窜,战斗结束之后,这支骑兵也突然消失。后来,守护昭陵的官员报告朝廷,就在潼关交战那天,昭陵六骏以及周围的石人身上全是汗。这事在唐朝流传很广,晚唐李商隐还写诗说:“可要昭陵石马来。”传说并不可信,但足见昭陵六骏当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以及人们对其的特殊情感。
1924年,鲁迅在西安讲学谈到昭陵六骏时曾说:“汉人墓前石兽多半是羊、虎、天禄、辟邪,而长安的昭陵上,却刻着带箭的骏马,其手法简直是前无古人。”
流传至今的昭陵六骏不仅将“六骏”在战场上的英姿再现给世人,同时,也将李世民对战死沙场的爱马的哀思传递千古。昭陵六骏以高超的雕刻艺术和动人的情感魅力,以悲壮的色彩和富于启迪性的英雄史诗,诉说着半生戎马的帝王对自己战马的生死之情。
登峰造极的石雕艺术
昭陵六骏是按照著名美术家、工艺家阎立德、阎立本兄弟的画图起样雕刻的,手法浑厚简洁,造型鲜明生动,突出了马的不同品种、性格和在各次战役中的不同遭遇,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1996年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确定为“国宝级文物”。
“昭陵六骏采用有概括性的瞬间表情和形体动作,使观赏者从静中联想到它的前因后果。它把马的勇往直前、视死如归表现得明确、单纯而富于美感。它比圆雕更加灵活多变且极富表现力,比绘画更加简洁明了且极富冲击力和感染力。唐代能工巧匠把特定的时代精神、审美情趣和对客观自然的观察融为一体,根据马的结构及其运动规律,运用纯熟的刀法创作出不同的姿态、性格、经历以及人与马的装饰,把马的性格美和形体美巧妙地表达出来,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昭陵博物馆副馆长李浪涛介绍。
昭陵六骏特有的表现手法,开创了陵墓雕刻的一代新风,为以后历代陵墓雕刻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6具石雕骏马,是在平面上起图样,雕出人马形状的半面及细部,并使高肉突起,称之浮雕,也叫“高肉雕”。这种表现手法本出于古代青铜器的铸造艺术,后来在我国古代佛像艺术创作中也大量使用,但用作大型陵墓石刻,是从昭陵六骏开始的。
昭陵六骏的雕刻手法,是在有限的空间里塑造形体,只给观众有限的观赏视域,与其他的陵墓雕刻拉开了距离,丰富了陵墓雕刻的表现力,突出表现了唐代雕刻水平的高超。
“6匹战马姿态各异,它们或静或动,或奔或行,错落有致,相互衬托。这种巧妙而含蓄的题材、丰富而多样的手法,十分符合陵墓的整体风格,给人以深深的怀念和无尽的遐想,因而成为古代冥物造型中的经典之作。”中华美学学会原副会长陈炎这样评价昭陵六骏。
昭陵六骏是一组集历史、考古、艺术观赏、社会价值于一身的高品位文物精品,是中国封建社会综合国力最强盛时期的历史产物和历史见证,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充满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的物质载体。由于它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及设计制作者的高超水平,所以它长期以来“居高声自远”,闻名海内外。
开放进取的大唐精神
昭陵六骏驰名史册,不仅仅是因为雕塑艺术的高超,更因为“六骏”与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紧密相连,成为大唐气象的实物象征。透过浮雕上的骏马,可以感受到蓬勃的朝气、灵动的思想、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充沛的感情。
“昭陵六骏中有几个名字之所以读起来有些拗口,是因为它们是以突厥语命名的西域名驹。‘六骏’名号分别为突厥高级官号或表示对人与马赞美的突厥语。从这一个细节我们就能感受到唐朝为什么能够脱颖而出的原因,那就是无比自信和兼容并包。这种开放态势给大唐注入了新鲜活力,让大唐走向了强盛之路。”李浪涛说。
博大包容的唐朝成为异国他邦竞相加强交往的天朝上国。远人不召自来,开放热情的长安人怀着昂扬的激情接纳着来自外藩绝域的文化。中外经济、文化充分交流,终使唐代文化远远超过了前代,并传至世界各地,有力地推动了世界文明史的发展。
多民族共处的社会现实,养成了唐人博大包容的气度;选贤任能的政治制度,造就了唐人尊才重学的社会风气;学术思想的自由环境,促成了唐人求真务实的生活作风。尤其是各行各业百舸争流的局面,更激励着无数唐人勇于进取、勇于创新,不断创造出震惊世人的神奇。
生活在长安的外族人,他们崇尚文明、追求发展,与唐人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唐代文明,促进了丝路沿线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快了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步伐。
1300多年的时光已逝,但不朽的创造、开拓和融合精神,留存在一个个胡俑眉宇之间,镶嵌在流光溢彩的锦绣经纬里,融化在琉璃、金银器皿之中。
岁月沧桑,古老的渭河流淌依旧,历史的荣光激励着今天的我们循着文明、开放的目标奋楫扬帆、阔步前行。
记者手记
不负历史 不负韶华
在我们感叹昭陵六骏所带来的艺术、社会、历史等价值时,我们很难想象,1300多年前的人们竟有着如此的心态、精神以及境界。不可否认,大唐给予我们很多珍贵的历史遗存,尤其是昭陵六骏作为唐朝鼎盛时期的代表性艺术品之一,已经超过了本身的价值所在。它从某种意义上已经承继了一种磅礴大气、积极向上的精神。
正因为唐朝拥有非凡的气度、气场以及气势,所以才造就了其不同于其他朝代的历史。幸运的是,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拥有着更加开放包容的气度和胸襟,也在不停地创造新的时代辉煌。从“九章”到“北斗”,从“奋斗者”号万米海试归来到“嫦娥五号”划过璀璨夜空,越来越多的中国故事受到世界的瞩目和赞赏。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人创造的,在今天这个美好的时代,只要以一个奋斗者的姿态、包容世界的心态迎接未来,全心全意干好工作,向幸福出发,向快乐迈进,真诚友善对待周遭,积极面对当下生活,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人生就变得精彩。
本网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注:凡注明“来源:XXX(非西部融媒 www.xiburongmei.com)”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651292478@qq.com】
阅读:0
必看
25 / 11月
01 / 09月
07 / 05月
09 / 12月
22 / 12月
11 / 11月
11 / 11月
02 / 05月
01 / 12月
30 / 11月
15 / 06月
05 / 05月
头条
标签
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