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陕西省统计局发布西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与成都对比分析报告,报告指出2016年,西安非公经济增加值仅为成都的45.6%;成都工业非公经济增加值为2862.70亿元,是西安的3.8倍。
两市非公经济有哪些相同与差距?
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的概念,西安与成都定义上基本一致,是指国民经济中除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以外的部分,包括私有经济、港澳台经济和外商经济。但由于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测算办法全国没有统一,西安与成都测算方法上存在一定差异,对比结果只具备参考意义。
非公经济是两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近年来占GDP比重逐年提高,发展态势一致。两市非公经济总量占GDP比重(以下简称非公比重)分别在2011年和2006年过半,之后非公比重逐年提高,到2016年两市非公比重分别为52.8%和59.7%,成为两市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
但从经济总量上看,西安与成都还存在较大差距。2016年两市非公经济增加值分别为3314.20亿元和7271.35亿元,西安仅为成都的45.6%,西安非公经济总量偏小,差距明显。
两市的非公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相似,均为“三二一”的结构特征。2016年,西安非公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1.9:32.3:65.8,成都非公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1.9:46.2:51.9,两市非公经济产业结构虽然相似,但存在不同之处,西安第三产业非公经济所占份额较大,占六成以上,而成都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非公经济份额差距很小,表现出二三产业发展并重的产业结构特征。
分析西安与成都非公经济行业结构发现,西安与成都支柱行业基本相同,排在前三的均是工业、其他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工业非公经济支柱作用凸显,占全部非公经济的份额较高,比重逾四成;而西安非公经济支柱行业分布在工业、其他服务业和批零业,同时建筑业、交通业、房地产业份额均高于成都,行业发展较为均衡。
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西安非公经济单位数量少于成都。2013年,两市非公有制企业法人单位数分别为60437个和74966个,其中从事第二产业企业法人单位数分别为14035个和20382个,西安比成都少6347个;从事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数分别为46402个和52368个,西安比成都少5966个。可以看出,西安非公有制企业法人单位较成都少近20%,二三产单位数均存在差距。
成都非公经济发展有哪些亮点?
在数据对比中我们发现成都市非公经济发展的一些亮点,工业实力较强、新兴领域发展较快、小微企业成长良好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的地方,我们要取长补短,力促全市非公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成都工业非公经济支撑作用显著。近年来,成都深入实施工业强基行动,工业非公经济发展态势良好,2016年,成都工业非公经济增加值为2862.70亿元,是西安的3.8倍;占全部非公经济的份额为38.4%,高于西安15.8个百分点,支撑作用显著。同时,成都非公市场主体增长迅猛,据成都2016年新登记市场主体数据显示,非公经济主体成为新增主力军,其中私营企业与个体工商户占新增户数的比重近3/4。工业新登记户数同比增长率更是达到76.5%,新增企业有力驱动成都工业非公经济快速发展。
成都非公经济新兴领域发展较快。从成都市非公有制企业分布来看,新兴领域发展较快,2013年,非公有制经济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业、传统服务业,但同时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行业、现代服务业和公用事业领域均有涉猎,非公有制企业从业领域由早期的建筑、农产品加工等主要行业,逐步延伸到仪表仪器、生物医药、纳米技术、现代农业、新型材料、水处理技术等领城。
而西安市技术含量高的现代服务业非公企业数量依然偏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非公企业仅占全部非公企业的4.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非公企业仅占2.0%;金融业非公企业仅占0.7%;公共管理服务、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企业占比更低,市场份额严重不足,导致新兴产业优势不明显,影响非公经济产业转型进一步深入。
此外,成都小微企业结构优化减负明显;成都非公有制经济产业集群和园区发展势头良好,例如,武候区的中国女鞋之都,已培育以鞋业尤其是以女鞋为主的特色产业集群;郫县依托“郫县豆瓣”这一传统优势产大力建设中国川菜产业化园区。
西安怎样补足非公经济发展短板?
对标成都,省统计局专家分析认为,西安市非公经济还需在强工业、拓领域、促转型上下功夫,进一步丰富政策体系,以激励非公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一、引导工业企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引导工业非公企业树立品牌意识,积极申请专利、注册商标,培育知名品牌,争创驰名商标。鼓励民营企业注册商标和申报知识产权,帮助民营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保护自主品牌和老字号等传统品牌。
二、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积极进入新兴领域。支持非公企业把握技术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各种发展机遇,抢占发展先机。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市政工程等领域,推进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健康产业、信息医疗产业、电子商务、物联网等新兴产业。
三、抓军民融合契机,推创新促转型。西安科技力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军工科研,优势明显。借助军民融合契机,鼓励和引导非公企业进入军工产业,打通军用技术民用化通道,加强知识技术双向流动。
同时,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政府从政策上给予资金支持,也可以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量身定做中小企业的专项融资方案;通过“抱团”集聚提升中小企业开拓市场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并实现资源要素的集约利用。
华商报记者 王静 黄涛
本网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注:凡注明“来源:XXX(非西部融媒 www.xiburongmei.com)”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651292478@qq.com】
阅读:0
必看
19 / 07月
20 / 11月
27 / 08月
12 / 07月
08 / 05月
07 / 06月
30 / 09月
08 / 12月
20 / 12月
02 / 01月
06 / 12月
18 / 11月
头条
标签
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