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处暑 | 坐观天地始肃,笑迎五谷丰登

  “处暑,七月中。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立秋未能带走的炎炎暑气,将在处暑后逐渐散去。此时,烈日炎炎不再,霜气横秋未至,正是秋高气爽、北雁南飞的好时节。

  处暑在二十四节气中位列十四,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既不像仍与酷暑“胶着”的立秋,也不像气温乍寒的白露。在古代,处暑是与春季踏青相似的出游时光,再加上稻穗低垂、菱角饱满、五谷丰登,丰收的喜悦将入秋的萧瑟也“赶”走了几分。

1.jpg

喜获丰收。图源:视觉中国

  处暑候应:天地始肃禾乃登

  “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古时,人们将节气细化为更小的单位——“候”,选用与时节相符的动植物或自然现象作为“候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也为处暑选定了三个“候应”:“初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初候,鹰乃祭鸟”是指进入处暑时节,老鹰感受到了秋季的肃杀之气,便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如“人饮食祭先代”一般陈列后食用。

  “二候,天地始肃”是指这时气温开始降低,萧杀秋日逐渐来临。处暑,正值气温由炎热向秋凉过渡。但往往是清晨和晚间已有秋意,午间却总被夏日的“尾巴”扫到。秋再深一些,天地万物便开始逐渐凋零,飘丹遍野,落叶归根。

2.jpg

飘丹遍野。人民网 孟丽媛摄

  民谚有云:“处暑若还天不雨,纵然结子难保米”。处暑正是秋季农作物灌浆、结籽、饱实的重要季节,雨水尤为重要。这时,谷连藁秸、稻秫苽粱等农作物逐渐成熟,农人收割前趁雨“饱实”,收割后又要趁干燥气候将五谷收割、晾晒、脱粒、装仓,为安度秋冬收获一份踏实。“三候,禾乃登”便是“秋实”的生动写照。

  处暑民俗:出游开渔拜土地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柴门傍野水,邻叟闲相期。”在《闲适》一诗中,“新秋”是陆游的最爱。此时,北方鹰击长空,秋高气爽;南方采菱割稻,告别暑热,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3.jpg

秋日结实。人民网 孟丽媛摄

  在农耕时代,与丰收紧密相连的处暑是非常重要的节气。人们往往会因为迎秋、祭祖或祈求连年收成等举办各式各样的民俗活动。

  “出游迎秋”是广受人们喜爱的处暑民俗。民间惯有“七月八月看巧云”的说法。处暑过,暑气止,温度适宜、秋景正盛,与亲友相约畅游郊野、踏秋赏景岂不是一桩美事?

  处暑正值农获时节。古时,人们会在处暑举行各式各样的仪式祭祖或拜谢土地公,一是感激今年土地公带来的收成,二也是为来年的收成祈福。

  处暑,沿海地带迎来的是渔业收获。自1998年举办首届中国开渔节以来,浙江沿海地区每年都会在东海休渔结束之日举行盛大的“开渔节”,欢送渔民开船出海,开渔也意味着可以享受到种类繁多的海鲜,被秋景饱眼福,被鲜味饱口福。

  处暑养生:收敛神气秋燥平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天气清肃、大地明净的秋季,《黄帝内经》建议人们早睡早起,收敛神气,缓冲深秋的肃杀之气带来的不利影响。

  处暑暑气渐消,天气转凉,气候逐渐干燥,这一时期的养生重点是“健脾润肺”,以滋补和润燥的食物抵御“秋燥”。同时,初秋适宜进补,但过犹不及,味甘性寒的鸭肉便从一众肉食中脱颖而出。俗话说“处暑送鸭,无病各家”,民间一直有处暑吃鸭的习俗。

  我国两广地区则有处暑“煲药茶”的习俗。两广地区靠近赤道,在北方温度逐渐降低的时候依然能够感受到闷热,因此,人们回去药店配制药方,然后在家煲药茶、解闷热。在福州,人们会将龙眼搭配稀饭一起吃,取龙眼偏温性,可“益心脾,补气血”之意。

  暑气消退,人们的好食欲逐渐回归。但需注意,此时不宜过多进补,以免增加肠胃负担,同时也要少食辛辣,多吃润燥的食物抵御“秋燥”。

  处暑,逐渐转凉的天气让人们放松了对“防暑”的警惕。由于受到短期回热天气的影响,处暑过后仍有可能出现持续高温的情况,“秋老虎”会虎视眈眈地“瞅”着机会回扑。冷热交替之时,大家要及时增减衣物以防感冒。待下一个节气“白露”,便可切身感受到一场“浓浓秋意”。

(责任编辑:田蓉)

标签: 处暑 候应 民俗 养生

阅读:0

加载更多
关于本网 广告服务 合作伙伴 人员招聘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人员查询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