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山沟沟 幸福满兜兜

  秦巴山区看小康系列报道之三

  告别山沟沟 幸福满兜兜

    本报记者 郭英 冯建伟 肖力伟

  陕南,群山环抱,林秀草丰,溪流淙淙。这些场景对那些长年居住在大山深处的人来说,早已司空见惯。这种美给他们带不来任何价值,倒是贫穷、艰辛、泥石流与他们的生活如影随形。

  易地搬迁,党的扶贫政策春风吹进他们的心田。一户户家庭、一个个村民走出深山。从此,他们的生活翻开了新的一页。

  “搬出来了,一切都方便了”

  2018年从镇安县庙沟镇东沟村五组搬进云盖寺镇花园社区的蔡仕兴,说起搬迁前的日子,强调了一个字“难”:看病难、上学难、生活艰难。“搬出来,一切都方便了。”他开心地说。

  为照顾蔡仕兴身体残疾的儿子,当地政府将他家的搬迁房安排在一楼,三口之家只出了7500元就住进了70多平方米的单元房。蔡仕兴多年前曾在西安卖过早点,正好利用一楼就开起了早点铺子,一个月下来,扣除成本净赚4000多元,第二年就脱贫了。他告诉记者,出门就能坐上车,水电气入户,社区内就有卫生所,生活要多方便就有多方便。

  镇安县青铜关镇丰收村村民益得霞是最早一批从深山走出来的贫困户,那年搬下来后就开始学做豆腐。当时搬下来时,社区的人不多,加上农家乐还没现在这么火,她一天就只能做一锅40多斤,现在能做到五六锅。她每天下午两点多开始做,晚上九点左右做好,第二天凌晨五点多送到固定的农家乐、菜店。她说:“现在,居住点集中,道路又四通八达,一两个小时就能送完,一年轻松挣到七八万元,3个孩子都在外打工,不用我太操心,日子过得相当舒坦。”

  “保证每户有一人稳定就业”

  搬下来就得稳得住,要稳得住,就业增收是关键。镇安县云盖寺镇花园社区在安置点建设社区工厂18栋,主要以电子产品、农特产品、服装加工厂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可以为搬迁户提供870个就业岗位,带动185户贫困户稳定增收。

  山阳县高坝镇的富桥社区安置点安置了易地扶贫搬迁对象714户3027人。“保证每户有一人稳定就业。”高坝镇党委书记杨浩介绍,安置点依托产业园基地、生态采摘园、商贸流通和公益岗位等积极带动群众就业增收。同时,为了扩大劳务输出、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当地政府对劳动力进行了就业培训需求的调查,并据此开办相关的技能培训班。目前,高坝镇已经基本实现每户搬迁家庭都有一人稳定就业。

  在富桥社区移民安置点的电子设备加工厂里,许多搬迁群众正在忙碌着。这里是一个耳机生产车间,今年30岁的牛小玲一边焊接耳机电源线一边说,原来她在家带孩子,自从有了社区工厂,她就在培训后来到此处上班,每月能赚2000元左右。

  在汉阴县涧池镇紫云南郡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大门口,一副对联赫然醒目:“易地安居感党恩奋斗不止,脱贫致富奔小康自强不息”。这个社区在国道附近流转1000亩土地,配套建设了一个农业产业园。政府为每户搬迁户送8000元作为股金入股园区,搬迁户可在年底分红。同时,每户搬迁户平均分配到一亩大棚,可自己经营,也可以托管给合作社。

  从汉阴县漩涡镇朝阳村搬到紫云南郡社区的陈兴松陈敏两口子,都在合作社管理大棚,月收入加起来有6000元左右。他们还自己经营了一个大棚,种植一季圣女果收入9000多元,收入相当可观。

  “既能就近上班,又方便照顾家庭”

  从在山上种玉米谋生,到在金鸡扶贫产业园内就业脱贫,山阳县高坝镇过风楼社区村民高巧玲告诉记者,多亏了国家的扶贫政策,自家生活得到巨大改善。

  2019年7月,高巧玲一家从附近山上的村子搬到高坝镇过风楼社区。根据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他们一家7口人住进三室一厅的房子仅需支付1万元的购置费。如今,高巧玲和丈夫都在高坝镇的金鸡扶贫产业园工作,她从事金鸡养殖,丈夫从事维修,月收入加起来有6000多元。她说:“过去在西安找工作,现在和那时比,挣同样多的钱,不同的是现在既能就近上班,又方便照顾家庭。现在的生活比原来好很多。”

  金鸡产业扶贫项目建设管理处负责人毛仪惠告诉记者,产业园项目直接和间接带动脱贫人口约3万人增收,其中除了在园区内就业的人员,还包括土地流转、物流、餐饮、收益分红等辐射带动的人员。

  在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一栋栋安置楼房整齐排列,社区工厂满负荷运转,到处是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在康士利毛绒玩具社区工厂内,村民张运弟指间针线飞舞。她笑着说:“以前住在山上,收成看天,即使遇到好年景,一年下来也很难存下钱。现在搬到了锦屏社区,孩子上学方便,医院也近,楼上居住,楼下上班,每月能挣2000多元。”在她手上制作完成的毛绒玩具,不仅销往全国,还走向了海外。

(责任编辑:田蓉)

标签: 秦巴山区看小康 扶贫搬迁

阅读:0

加载更多
关于本网 广告服务 合作伙伴 人员招聘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人员查询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