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深圳8月21日电 题:生态蝶变带来了什么?——绿色发展的深圳实践
新华社记者王丰、李晓玲
北起羊台山,南入深圳湾,沿着清澈的大沙河,高校、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遍布两岸,一条绿色“创新大道”蜿蜒展开。
这是在深圳市南山区拍摄的大沙河沿岸景色(3月27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盛夏时节,大沙河两岸红花绿树、百鸟啁啾,数条皮划艇在河面上竞速。
“现在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企业和人才到大沙河附近入驻和工作。”在深圳科技园工作的陆思延每天都要来大沙河边跑步“打卡”,在他看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这里保持吸引力和创新活力不可或缺的部分。
如今,全长13.7公里的大沙河有深圳“塞纳河”的美称,然而眼前的宜人风景,来得并不容易。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伴随深圳的高速发展,大沙河流域成为全球制造业重镇,也遭遇了淤塞污染,成为远近闻名的“黑臭河”。
“不敢靠近,即使在家里,刺鼻气味也不时飘来,一定要关窗。”沿岸居民都有这样的记忆。
2016年到2019年年底,大沙河所在的南山区先后投入数十亿元治水,上千个小区完成雨污分流改造,区内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大沙河、后海河等入海河流水质稳定达到地表Ⅴ类水及以上。
南山区区长黄湘岳说,通过强化落实“河湖长制”,综合整治“小散乱污”,对涉水污染源保持高压态势,长效推进治水提质工作,水务事业由“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以管促建”转变。
如今,大沙河鸟飞来了、鱼游来了,河流上游是深圳西丽大学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的深圳校区布局其中;沿河而下,100多家上市公司星光璀璨,成为深圳源头创新的集聚地。
大沙河的“蝶变”是深圳近年来坚持绿色发展的缩影。
2016年初,在遍布深圳全市的310条河流中有159个黑臭水体,茅洲河、深圳河等五大河流水质都是劣Ⅴ类。这一年,深圳全面向水污染宣战。
4年来,深圳新增污水管网6000多公里,依法依规处置一级水源保护区1000多栋违建,拆除黑臭水体沿河违建130多万平方米,完成小区、城中村正本清源改造超13000个。
截至2019年年底,深圳全市159个黑臭水体和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消除黑臭,水环境质量实现根本性改善。
除去“散乱污”,转型“高精尖”。在茅洲河流域,通过环境整治释放出15平方公里土地,天安数码城、长江股份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和上市企业入驻。
在以高档写字楼为主的深圳河流域,水环境持续改善,引来越来越多的高科技创新企业。“落户这里,我们看中的既是营商环境,更是日益改善的生态环境。”深圳显扬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丁克说。
近年来,深圳不断落实环境治理工程,推动清洁能源结构优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构建绿色经济体系。
如今,深圳已建成各类公园超1000个,全市森林覆盖率超40%;率先实现公交车100%纯电动化,新能源汽车推广数量居全球城市前列……
2019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6万亿元,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700家。深圳供电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深圳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达到68.8%,万元GDP电耗由2010年的635.8度降至约339度。
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看来,绿色发展理念正融入深圳城市发展肌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正在形成。
本网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注:凡注明“来源:XXX(非西部融媒 www.xiburongmei.com)”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651292478@qq.com】
阅读:0
必看
29 / 09月
29 / 06月
09 / 11月
26 / 11月
27 / 08月
11 / 11月
13 / 08月
09 / 05月
29 / 12月
01 / 12月
26 / 11月
14 / 06月
头条
标签
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