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县仓颉庙:穿越时空的文明之光

1.jpg

仓颉庙景区管委会开发的“汉字寻根、文明探源”研学旅行课程,每年都吸引很多学子前来体验。

资料照片

  翻阅世界历史,我们会发现,当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文明中落和消亡时,只有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从未间断,并且翔实可考。

  那么,中华文明为何能绵延不绝?文字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说文解字》中的这段记载,将仓颉造字的故事娓娓道来。

  6月12日,恰逢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夕,记者慕名来到了仓颉故里白水县,对仓颉造字的传说和仓颉庙的现状进行了探访。

  文明之光照耀华夏

  关中平原向东北延伸,进入白水县便是黄土塬,这里层层叠叠,沟沟壑壑。仓颉庙就位于距离白水县城东北35公里处的史官镇。

  记者还未进庙,就已被它的古老建筑所吸引。据仓颉庙景区讲解员郑雨昊介绍,史载仓颉庙“不知何年何月所建”,但从东汉延熹五年(公元162年)的仓颉庙碑可知,那时的仓颉庙已初具规模。宋元时期均曾进行过维修,现存建筑占地17亩,主要建筑以明清时期的为主。仓颉庙依中轴线由南向北排开,分别为照壁、山门、前殿、报厅、献殿、寝殿,两侧又有东西戏楼及钟鼓楼、配殿和廊房等,布局对称,错落有致。

  仓颉庙内,48棵千年古柏,冠盖如云,郁郁葱葱。“仓颉庙古柏群与黄帝陵古柏群、山东曲阜孔庙古柏群并称中国三大古柏群,而且仓颉庙古柏平均树龄是3个古柏群里最长的。”郑雨昊指着一棵柏树骄傲地说,“这是传说中仓颉亲手种植的柏树,距今已经5000多年了,完全可以和黄帝陵的轩辕柏相媲美。”

  与古柏并为奇观的还有庙里众多的古碑。其中仓颉鸟迹书碑更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名贵实物。28个象形文字令人遐想万千,即使不识一二,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字之初的神奇和美妙。郑雨昊说:“这28个文字是‘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乂家,受赤水尊,戈矛斧芾’。”有学者根据当地民间传说及有关资料,认为这篇鸟迹短文记述了黄帝和炎帝联合别的部落,筹谋与蚩尤开战,并一举打败蚩尤及庆祝胜利的过程。

  站在仓颉鸟迹书碑前,郑雨昊向记者讲述了仓颉造字的传说。

  相传,仓颉因“龙颜四目,生有睿德”被黄帝选中,担任史官,沿用结绳记事法记载史实。但时间一长,大大小小的绳结连他自己也难以辨认。因此,仓颉决心要找出一种简单易记的符号。他向黄帝请求辞职后,出游天下,遍访智者,寻求录史记事的办法。3年后,他回到故乡白水县阳武村,躲进西头沟里,孤身一人沉浸在创造文字的寂寥之中,仿照世间万物的形态,用树枝勾勾画画,把“字”写在山洞里,一个山洞写满了,挖出第二个山洞继续写……

  当仓颉造字成功,发出第一缕文明之光时,天地也为之动容。“天雨粟,鬼夜哭,龙亦潜藏。”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谷雨”诞生了,而这一天也就成了祭祀仓颉的日子。

  满怀抱负的仓颉遍游天下,将文字和文化播撒到了华夏各地,使先民不再蒙昧。因为仓颉造字最初的灵感来自鸟足的印记,后人称仓颉所造的字体为“仓颉鸟迹书”。

  此后,绳结被火焰吞去,万物换上符号的衣裳,电光冲破了愚昧的栅栏,华夏儿女启智奋进。

  红色印记彪炳千秋

  在仓颉庙内有一棵名为“二龙戏珠柏”的古柏。树下立有一方石碑,碑文作者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彭德怀元帅。

2.jpg

彭德怀亲自题写的“仓颉庙古柏保护令”。 记者 姚志伟摄

  “仓颉庙是国家文物。凡我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的全体指战员,均须切实保护文物古迹,严格禁止攀折树木,不得随意破坏。切切此令。彭德怀 一九四九年元月三十日”

  那么,彭德怀元帅为什么会下达这个命令呢?

  原来,1948年冬,正值解放战争时期,西北野战军司令部在白水县整训干部,部队驻扎在史官镇,而指挥部就设在仓颉庙内。有一天,为了取柴烧火做饭,一名炊事班战士爬到树上将“二龙戏珠柏”中间那块形似“珠子”的圆树头给锯掉了。彭德怀知道后非常生气,在庙内举行的军民联欢会上严厉地批评了这名战士,并亲笔题写了这道“仓颉庙古柏保护令”。

  仓颉庙不仅“目睹”了人民军队保护文物古迹的优良传统,还是西北野战军唯一一次党代会的见证者。

  郑雨昊告诉记者:“1949年1月11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西北野战军第一次代表会议在白水县武庄村(仓颉庙附近的村子)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彭德怀、贺龙、习仲勋、张宗逊等113人。由于1949年2月1日起西北野战军就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所以这次党代会是西北野战军第一次党代会,也是唯一一次党代会。”

  今天的仓颉庙,不仅完整保留了西北野战军警卫室、西北野战军电讯室、西北野战军指挥部等旧址,还专门辟出一间房子作为中国共产党西北野战军第一次代表会议的纪念展馆,用大量照片、实物让游客重温那段光辉历史。

  在众多珍贵史料中,有一组西北野战军官兵帮助群众生产和群众支援前线的照片。当年,西北野战军进驻白水后,发扬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光荣传统,积极帮助当地百姓生产生活,而白水人民也踊跃支援部队作战。据《一九四九年白水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记载:担架运输,共出动人力12172人,畜力12272头,大车336辆;扩大补充地方兵团新战士602名;完成军粮26096石,军鞋15733双;年节拥军慰劳猪羊肉175斤,菜4191斤,有力地支援了前线主力部队。

  由于这段历史,作为中国仅存的纪念文字发明创造的庙宇,白水仓颉庙不仅成为中国同类遗迹中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是唯一兼有红色文化的单位。

3.jpg

仓颉塑像。 记者 姚志伟摄

  仓颉文化永续传承

  “在仓颉墓与庙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与文物保护无关的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因特殊情况需要作业或者实施文物保护工程的,应当制定文物保护工程方案,依照法定程序和权限报请批准,保证仓颉墓与庙保护对象的安全。”

  这是今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渭南市仓颉墓与庙保护条例》中第十条的具体内容。这部渭南市制定的首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共有28条,从立法目的、适用范围、保护原则、政府及其部门职责、保护管理、文物利用、科学研究、价值传播、法律责任等方面,对仓颉墓与庙保护过程中不同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分别进行了规范,强化了仓颉墓与庙的保护、管理和利用。

  事实上,关于仓颉庙的保护工作一直在持续。仓颉庙景区管委会主任张延成告诉记者,自从2001年仓颉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来,景区已经先后实施了围墙护坡加固工程、中华汉字史馆基本陈列工程,建成了微型消防站,购置了文物保护专用消防车,并向国家文物局、陕西省文物局申报了壁画保护维修方案等多个文物保护的项目计划书。

  在强化仓颉庙保护工作的基础上,为了使仓颉开拓精神得到有效传承,每年谷雨时节,白水县都会按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谷雨祭祀仓颉典礼”九规制举行祭祀仓颉典礼,吸引各界代表与万千群众前来观赏。自2016年起,白水县还以谷雨祭祀仓颉活动为载体,举行“一带一路”年度汉字发布仪式,不断扩大仓颉文化的影响力。仓颉庙景区管委会也创新发展,开发了与景区资源相融合的“汉字寻根、文明探源”研学旅行课程,包括穿汉服、习汉礼、祭先圣、游圣庙、写汉字、诵诗书、体验古法雕版印刷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吸引了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近万名学子前来体验。

  与此同时,白水县100多位群众自发组织建立了“陕西白水仓颉文化研究会”;渭南市仓颉传说非遗传承人韩文学,创办了中华仓颉文化网,用“互联网+”的理念宣传仓颉文化……在官方和民间的共同努力下,“仓颉传说”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6月10日,在陕西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一代载人飞船空间科学实验搭载材料交接仪式上,完成空间科学实验任务的“仓颉手植柏籽种”被交接给了白水县人民政府。

  “‘仓颉手植柏籽种’此次遨游太空的意义不仅仅是科研和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其背后还承载着中华文明离开地球、飞向太空的梦想。”张延成说。

  记者手记

  “名人经济”,合作才能共赢

  在白水县采访时,仓颉庙景区管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仓颉传说”于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不过,申报单位并不只有白水县一家,而是洛南县和白水县联合申报的。

  仓颉造字的传说流传在陕西、河南、山东等地,仅在陕西,就有白水仓颉庙和洛南仓颉园等仓颉遗迹。对于仓颉造字的传说,白水县和洛南县合作共享、相互交流,进一步扩大了仓颉文化的影响,达到了共赢的效果。

  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前几年,全国许多地方发生了“名人故事”“名人故里”争夺战,比如浙江萧山和诸暨争夺“西施故里”,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对“名人故事”“名人故里”的青睐,无非是看中了名人身上的价值,想以此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但“名人故里”或“名人故事”发生在哪里,本身是个学术问题,不是谁的嗓门大,名人就是谁家的。还有,由于历史人物出生、成长、成名可能在不同地方,很难说清楚此人就只属于某个地方,所以这种非理性的“名人争夺战”很多是无结果的。

  面对此种情况,如果能像白水县和洛南县这样通力合作,那么许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而且对于名人文化价值的挖掘,单凭一个地方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合作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记者 姚志伟 田锡超)

(责任编辑:田蓉)

标签: 白水 仓颉庙

阅读:0

加载更多
关于本网 广告服务 合作伙伴 人员招聘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人员查询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