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特写】“追蜂”记

  “大道康庄”福建篇

  【人物特写】“追蜂”记

  每天清晨,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洋墩乡洋坑村村民郑全富都要爬上自家老房子后的那片山头,整理蜂箱、更换巢脾……沿着小径慢慢走到半山腰,在一个个错落排列的蜂箱间辗转忙碌。

  不过,八月的一个寻常日子,一件喜事打乱了“养蜂人”郑全富的日常。一大清早,他就火急火燎地骑上摩托车从家里赶往隔壁乡的“徒弟”黄启圣家。妻子问他干嘛去,郑全富回答,要领着“徒弟”去下聘,“看了两回亲,就差这最后一步。”

  在郑全富眼里,跟着自己养了两年蜂的黄启圣人老实、肯干,就是以前家里实在穷,三十好几了,一直娶不上媳妇,如今靠养蜂一年挣上四五万元,日子好了,幸福跟着来敲门。

  靠养蜂,郑全富开启了“甜蜜人生”。现在,作为致富带头人,他让更多人尝到了“甜”头。

  一个未竟的养蜂梦

  现下,郑全富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养蜂能人。开春养了一箱蜜蜂,到了端午节前,一下繁殖到五箱。“就像变魔术一样。”郑全富用双手比划着。

1.jpg

郑全富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养蜂人。(人民网 王铣摄)

  早前郑全富就开始养蜂,但那时他用的是“土办法”,用扁担一头挑着蜂箱,一头挑着兰花,徒步上山,用兰花引蜂。结果过完冬,几十箱蜜蜂就只剩下七八箱。“因为土养,规模上不去。”

  那时,一个村外的老板来村里收蜂蜜,郑全富看着乡邻用可乐罐、塑料袋装满蜂蜜,放在杆秤上称,可以卖上大几千元钱,眼馋,但是自己养蜂的技术跟不上。

  过了几年,郑全富成了家,肩上养家的担子更重了,彼时养蜂致富的路子行不通,郑全富渐渐放弃,过起了靠承包稻田卖谷子的日子,但是收入微薄,几乎年年入不敷出。“到了年三十的时候,一年到头没有钱剩下来,只能借钱过年。”

  一家七口日子过得紧巴,但可勉强维持温饱。到了2014年,郑全富遭遇了一场车祸,让家里的情况雪上加霜。郑全富腰椎断了四截,手臂断了三截,一连数月,只能一动不动地躺在病床上。家里的顶梁柱倒了,一家人唉声叹气,郑全富也觉得生活难捱,愁得“直抹泪”。

  这时候,扶贫政策“雪中送炭”。这一年,郑全富一家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等到郑全富的身体恢复得差不多时,县里的扶贫干部来看他,问他想做什么。

  “我想养蜂。”没多想,郑全富脱口而出。一直以来,这都是他未竟的梦想。

  咋养?缺资金、缺技术,郑全富也踌躇忐忑。再一打听,得知福建农林大学有个蜂学学院,养蜂的“十八般武艺”,样样都能学。县里的扶贫干部帮他联系好,又塞给他2000元钱,让他用这笔钱坐车、吃饭,学好技术。

  郑全富至今仍记得接过这笔钱时的心情,“我那时的情况,人家借给我就没指望我还了,所以我不能辜负了帮助我的人。”

  蜂学学院“拜师”

  2016年底,郑全富揣着2000元钱坐车来到福州。这是他第一次进省城,心里直打鼓,不知道蜂学学院是什么样,也不知道自己能学成什么样。“我跟其他学养蜂的人心态不一样,我是把学养蜂当做‘救命稻草’。”

  头一回进蜂学学院,郑全富有点儿“懵了”。“学院里有研究蜜蜂繁殖的,有研究病理的,有专攻大规模繁殖的……”五花八门的课程让郑全富琢磨着,“该拜哪位师父?”

  考虑到蜂蜜量产,最后,郑全富选择学习蜜蜂的高效繁殖方向。上第一堂课前,郑全富把自己之前养蜂的经历在脑子里仔仔细细地过了一遍又一遍,想想是哪出了问题,列出了十七八个问题,上课的时候把问题带过去一项一项问教授。

2.jpg

郑全富在整理蜂箱。(人民网 王铣摄)

  郑全富“沉浸”在蜂学学院,20多天,除了吃饭睡觉,都扑在了学习养蜂知识和技术上,光笔记就记了两三本。他说自己那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想学养蜂”。

  学成归来,郑全富信心满满,准备大干一场,但捉襟见肘的家底又让他心生怯意。“一个蜂箱90块,一块巢脾3块钱,养上两个蜂箱就要大概两百块钱,家里吃饭都成问题,哪能拿出钱。”郑全富边算账边叹气。

  待郑全富辗转了数个日夜,扶贫政策又送来“及时雨”。先是送来一批蜂箱,紧接着是五万元的免息贷款,养蜂所需要的投入一下子就有了着落。有了启动资金,郑全富觉得终于拨开了笼罩在头上的乌云,见了日月。

  郑全富形容自己的养蜂产业,不是“慢慢发展起来”,而是“很快就发展起来了”。2017年,养蜂的头一年,郑全富养到将近300箱;2018年,规模达到了近600箱,郑全富割了2000多千克蜂蜜,一共卖了二十几万元。

  手牵手养蜂

  去年,由于雨下得多,郑全富蜂场的蜂蜜收成不算太好,不过他很快“另辟蹊径”,培育起了蜂种,刚一开春,就卖出去五六万元钱。

  培育蜂种要通过蜜蜂杂交的技术,提高蜜蜂的品质,这对养蜂技术的要求更高。

  养蜂三年,郑全富渐渐成了“老把式”。起初,郑全富养殖的蜂种遇上病害还得向蜂学学院的“师父”求助,刚开始是把害病死的蜜蜂邮寄到福州,后来用视频连线,再到后来,连视频连线也不用了,郑全富一两眼就能看出蜜蜂害了什么病,应该怎么治,成了专家。

  “徒弟”成了“师父”,洋墩乡和隔壁乡镇的贫困户都成了郑全富的学生。“他们现在都叫我老师。”郑全富打比喻说,“我去蜂学学院学习就相当于‘唐僧取经’,把‘经’取回来之后,就要把技术传授出去。”

  去年,郑全富创办了手牵手互助养蜂合作社,吸纳了10位贫困户入社。他的想法很简单,“政府帮我脱贫,我也要帮助这些贫困户兄弟们,教他们养蜂,销售方面我路子也更多一点,能帮一点是一点。”

  在顺昌县“造福工程”扶贫项目中,郑全富也是受益对象之一。在距离老屋不足500米的位置,郑全富家的三层小楼已经完工,第一层是当年在造福工程支持下建的,上面两层则是用养蜂挣的钱建的。

  “扶贫,扶贫,使我们有一定能力了。”谈及国家的扶贫政策,郑全富说,“我就是最大的受益者。”

3.jpg

粘贴在郑全富家墙上的“帮扶情况登记卡”。(人民网 林晓丽摄)

(责任编辑:田蓉)

标签: 养蜂人 郑全富

阅读:0

加载更多
关于本网 广告服务 合作伙伴 人员招聘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人员查询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