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晖/文)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首次提出“文化自信”这一理念。他强调:“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为此,国内各著名研究机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各自的领域不同程度的取得了一系列的阶段性成果。《道德经》是部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著作,千百年来批注无数,然众说纷纭。随着近年有关《老子》考古工作的发现,对其研究近日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性进展,使得这部被称为玄天之书的著作,逐渐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这项研究成果是由国内笔名为帛书少子的学者,前后历经 20 年而成。单是为复原四种简帛古《老子》(马王堆帛书甲、乙本,北京大学藏西汉竹简《老子》,郭店楚简《老子》)就花去整整 3 年时光(详见附件)。作者综合比对各个版本,最终确定以长沙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为研究方向,以《说文解字》为参考,主要利用甲骨文、金文、秦楚系简牍等,对甲本出现的近 800 个不重复的字逐字研讨其造字本义。在这个基础上,大胆假设《老子》是一部用字严格,具有超越属性的论文,其必然遵循任何科学论文严谨性所要求的概念的稳定性,也就是不能任由解注家对同一个字在书中不同地方的含义进行随意的改动,例如“道可道也”就不能主观的认为第一个“道”字和第二个“道”字的含义有别(帛书全文有 72 个道字),同时采用了书中提供的尙不为大众所了解的特殊的创造方,最终解读出一套完整的诠释认知的认知体系和具有实用价值的指导如何创新的理论。现已形成百万字的研究专著,不日出版。
少子还认为,《老子》之所以成为千年之谜,关键在于三个方面,最主要的是无法确定作者原意,二是迄今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版本,三是写作时代作者对文字的理解问题。尽管在写作年代的文字是不统一的,文字在誊抄过程存在误解导致的衍文和脱文,以及有意为之的避皇帝名讳等虽影响,但这些都不是造成无数先贤在诠释时众说纷纭的根本原因。“正是彻底解决了版本问题和文字问题,《老子》原作者的创作主旨才得以逐渐清晰的呈现”。下面就几个具有突破性的发现进行较为详细的报道。
《老子》这本书在讲什么,或者说有什么意义?
《老子》的道就是认知,任何概念都与人的认知有关,这就是“道者,万物之注”的含义,“以道立天下,其鬼不神”就是以认知立天下,这也是彻底的无神论的标志。探讨一下认知的意义,显然也就理解这部书的价值。
人类的文明史其实就是人类认知的发展史,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无一例外其底层因素是认知的延拓或升维。宗教和哲学就是因为认知的标准问题而产生了分野:宗教不讨论标准,而哲学是对标准不断的追问。因认知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这也是世界何以缤纷多姿的根本原因。所以对认知的探索是最底层,重要性先于宗教和哲学。那么用什么对认知进行探索呢?“道可道也,非恒道也”这句话的逻辑含义就一目了然了。认知的主观性一定导致认知不存在统一的标准这个结论,而秉持存在统一标准的,无一例外的信仰了神。人类迄今的文化在面对这个问题时皆束手无策。而《老子》这部书的作者使这一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仅凭此举,足以证明我们的文化不仅优秀,更是卓越!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重新认识一个字“相”,因为不知道怎么理解这个“相”字,“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髙下之相盈也;意声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隋,恒也”就没有读懂的可能。这段文字古往今来都被释为对立统一,还自诩为是我们文化中最早出现辩证法的文字论据之一,即使这个说法成立,能自信的说我们文化的独特和优秀吗?
"相由心生、相面、名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里的“相”字,显然都不是相互的意思,“名”用于对存在并具象的事物的描述和定义,“相”是给一个存在但无法具在的事物的描述和定义的概念。这段出现在《老子·道》的话是非常重要的一段话,在对每个字深入研究并结合上下文的语言逻辑,梳理“生、成、刑、盈、和、隋”这六个关键概念散布全文各处的用法,最后得出这段文字强调的是人的认知能力的永恒性,而永恒性是可以拿来作为评判的基础的。这段文字对应的六种能力分别为创造力、归纳力、分析力、想象力、理解力、推理力。“相”字在全文 14 次出现,皆是这样的用法,并可文义自洽。
研究还发现《老子》中被误读的字还有出现 32 次的“自”字,其中就包括最有名的“道法自然”。“自”在《老子》创作的年代,是现代汉语自己的意思吗?至少在《老子》文内还有“自今及古”这句话,我们有“自从”“自打”等的用法,使得以新的认识去解构这部经典,呈现出匪夷所思又耐人寻味的思想内容,使得这部老子尽管文字看似大同小异,然则已是一部没有历史上任何诠释的痕迹的认知论述。这部特殊的《老子》的出现,会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创新!如何才能创新!
《老子》出现过诸如“婴儿”、“赤子”的等概念,都是与认知的创新相关。任何所谓成熟的理念都是固化之“死”,绝没有“有无之相生也”代表的创造之“生”,这也是“出生入死”的文义。文内大量的篇幅在讨论如何提升认知,认知的每次提升,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创造和创新。例如“古之善为道者”段落,就是形象和具体的描述了整个认知提升的过程,将原本不能用理性描述的感性场景,也就是“不可志”,用 7个“若”字,淋漓尽致的将每个阶段描绘出来,这种思路和笔法就是放置当代也是无人可及的,正是其“行不言之教”的具体表现。
《老子》还有什么意义?
任何意义的底层都是关系的衍化。《老子》的德就是关系。“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这段文字是在关系的层面,总体概括了人类的理性的边界。感性不需要逻辑或者说因果,因果是理性的必然要求,逻辑或因果无一例外都是关系。但当人类对关系进行求索也就是“上”时,必然会对所要探索的认知对象带来影响,也就是说人的意识对得到的认知结论的影响是无法克服的。这不就是双缝干涉这个思想的科学试验的最佳解释嘛!那么既然如此,我们应该怎么做?“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这段文字就是答案。简单的说,“无”指感性,“有”指理性。
《老子》还有什么意义?
我们的文字所代表的文化的卓越。大家都说《老子》是部“玄书”,而“玄”这个字,甲骨文直至到帛书甲本的誊抄者,大致都是这个字形“玄”(見第一章甲乙本對照圖片)《老子·道》有“玄之有玄,众眇之门”“玄牝之门,是胃天地之根”这两段文字,既然提到了门,也提到了玄,“玄关”这个词是不是就进入了脑海?《说文解字》玄:幽遠也。黑而有赤色者爲玄。象幽而入覆之也。单从这里,很难理解这段话的含义的,但从造字本义理解,结合上下文,讲的就是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这两个区域的交叉部分,显得清晰而明确。感性其实就是未知,理性就是已知,中间区域就是混沌了,当然也就“玄”了。
此外这次研究,还确认在帛书老子甲本中存有 211 个句读符号,实物证明先秦的文献并不是没有标点,表示语势词的“也”字多达 180 处的存在,都对传世本《道德经》的习惯读法造成重大影响。
最后特别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面临的国内和国际局面,已经不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是人类历史上从没出现过的局面,旧有的人类文明成就,在当下都面临严重的挑战,因此随着时代的呼唤,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层面,而是必须上升到理论,也就是《老子》的“大器免成”。本次对老子研究的突破性认识,不仅是对文化自信最好的论证,也为习近平思想升华为实践理论,提供了我们文化中具有意义的理论参考。
篇幅有限,能力有限,文笔有限,敬请谅解——
2023 年 5 月 5 日 北京星河苑
本网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注:凡注明“来源:XXX(非西部融媒 www.xiburongmei.com)”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651292478@qq.com】
阅读:0
必看
23 / 11月
18 / 02月
15 / 04月
24 / 02月
19 / 11月
19 / 02月
26 / 10月
28 / 05月
26 / 02月
04 / 07月
25 / 04月
08 / 07月
头条
标签
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