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赋彩生活:一寸一寸,追寻千年时光

  面对千年壁画,身着白大褂、头戴口罩、手捏棉签和手术刀……这是陕西历史博物馆壁画修复团队的日常。每幅壁画都是历史瑰宝,他们以匠心做修复,不断探索新理念和新技术。同时,通过现场修复展示、壁画制作工艺体验等互动活动,让更多人感受文化、触摸历史。

  “穿越”回大唐,你将怎样生活?打一场马球、饮一壶西域美酒、跳一曲胡旋舞……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代壁画珍品馆,一幅幅唐墓壁画让人们在唐风唐俗中沉浸良久。陕西历史博物馆副馆长程旭说:“唐墓壁画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内容取材于唐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唐墓壁画641幅,共1200多平方米,是目前唐墓壁画馆藏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博物馆。这些壁画的修复保护,都由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一支壁画修复团队完成。

  与时间赛跑,抢救壁画

  身着白大褂、头戴口罩、手捏棉签和手术刀。博物馆的壁画修复实验室内,一群人屏息凝神,指尖缓缓移动。他们面对的不是病人,而是一张“千岁高龄”的壁画。

  杨文宗正用棉签蘸着去离子水,在壁画上轻轻滚动,粘除壁画表面的污染物,棉签滑过,壁画一寸寸显露真容。他是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壁画保护修复与材料科学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副主任,即使已从事壁画保护修复工作34年,修复过上千件文物,他依然不敢马虎。

  一幅1平方米的壁画,表面清理可能会用到成百上千支棉签,而这仅仅是壁画保护修复工作的一个步骤。杨文宗说:“出土壁画往往有起翘、裂隙、空鼓等多种‘病症’,我们就是对症下药的‘壁画医生’。”

  考古发掘中,打开墓室的那一刻,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就开始了。“一束光、一阵风、一次震动都可能伤害到壁画,必须快速处理。”杨文宗说。

  为了让壁画免遭侵蚀,壁画修复团队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对唐墓壁画进行异地搬迁保护。在墓室中,先对壁画进行加固,再将壁画进行切割揭取,其间要经过现场记录、涂胶、敷纸、贴布、烘烤等一系列复杂程序。其中涂胶、敷纸等工作必须一气呵成,不能中断,在地下十几米深的墓穴中,有时一待就是小半天。

  “要么不上手,上手就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杨老师一直这样说。”28岁的壁画修复师李超说。“想好了,再动手。”这句话总挂在杨文宗嘴边。“每一幅壁画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瑰宝。”杨文宗说。

  多学科融合,探索新路

  云霞簇拥间,神龟仰天长啸,灵蛇蜿蜒缠绕,这幅庄严古朴的玄武图壁画,引来参观者的连连惊叹。它的复原便出自博物馆壁画修复团队之手。

  玄武图出土自西安市长安区的韩休墓。“由于损坏过于严重,一开始决定只修而不复原。一张玄武图的原始图像给了我们希望,便决定试一试。”保护修复部副主任王佳说。

  团队先对壁画整体进行电脑图像复原,对缺失的线条进行复原性勾勒,然后将整幅壁画分为5个区域,两人一组在残片中寻找逻辑关系,一一拼贴。“很多时候我们的工作就是这样繁琐,10年来,生生把我这个急性子磨成了慢性子。”王佳笑着说。

  粘贴完成后,团队利用专业检测仪器分析玄武图的颜料成分,对色彩进行科学性复原。修复工作历时1年,当玄武图完整地呈现在李超面前时,他非常感动:“你无法想象那种感觉,它穿越时光,重新呈现在你面前。那一刻,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壁画修复团队有20余人,其中一半都是90后,不乏艺术史、考古学、壁画研究、文物保护修复、物理学、分析化学、计算机等多学科的人才。截至目前,这支年轻的团队已经完成了近百幅唐墓壁画的修复工作。

  壁画修复师孟元亮从海外留学归来后,成为壁画修复团队的一员。她非常喜欢这个年轻而有活力的团队:“在积累了一定经验后,每个人都可以独立申报或参与相关课题的研究。”

  “壁画修复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工作,不仅要修习老手艺,更要不断探索新理念和新技术。”杨文宗说。他指向一幅新修的壁画,“仔细瞧,这里的线条会向下偏离几毫米,可以区分哪里是新修的,哪里是出土时的部分,新旧色彩也特意做了细微差别,做到‘远看一致、近看有别’。”杨文宗解释,“老匠人追求修复得与旧物一模一样,现在我们秉承保持原真性、可再处理、可辨识和最小干预原则。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保留历史信息,让文物在未来得到更好的保护。这就体现着保护修复理念的巨大进步。”

  更亲近公众,传播文化

  2015年,陕西历史博物馆建立陕西壁画保护修复研究基地;2018年,馆藏壁画保护修复与材料科学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揭牌运行……这些年,杨文宗越来越忙,经常赴省外承担壁画修复与技术把关等工作。

  近年来,壁画基地围绕壁画揭取、迁移工艺、壁画保护修复与材料等方面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纳米新材料应用、砌体切割系统、颜料光谱数据库、馆藏壁画数字化平台等不少技术成果已在业内推广应用。

  壁画基地主任路智勇说:“博物馆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在专业领域进行广泛合作。我们还与内蒙古、宁夏、甘肃等地的文博单位建立技术交流、人才培养的合作机制,与美术院校建立合作研究基地。”

  “原来修复一幅壁画需要这么多工序,真不容易。”参观完壁画展厅,游客孙远朋意犹未尽地在手机上浏览了韩休墓的虚拟壁画展,互动式展览让她对壁画修复的理念、工具、流程有了不少了解。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不少游客站在一间玻璃房前驻足观看。壁画修复团队将工作室搬进展览馆。3幅大型唐韩休墓壁画的搬运工作也在紧张筹备中,它们将被搬运至韩休墓壁画专题展馆中,以边修复边展览的形式,让观众看到壁画的整体修复过程。

  “我们举办了虚拟展览、现场修复展示、壁画制作工艺体验、壁画拼图等活动,所有尝试,都是为了让公众离文物近一些,再近一些。”路智勇说,“希望更多人能够领略唐墓壁画的魅力,我们也会更加努力地帮助大家亲近文物、感受文化、触摸历史。”


(责任编辑:张若瑛)

标签: 文物修复

阅读:0

加载更多
关于本网 广告服务 合作伙伴 人员招聘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人员查询 在线排版